网站首页>
成果孵化>
项目>
正文>
文学院项目一览表
点击量:
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1 唐宋词的乐舞传播方式及其对现代歌词艺术发展的启示  
2 作品人物的反叛——作家的自我反叛 江青云
3 “女”、“色”研究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作品中颜色描写的特殊内涵
 
4 地域文化下楚剧创作的得与失 易红丽
5 论余华《活着》的语言艺术  
6 中小学创新阅读教学 张家强
7 安徽师范大学C&C调酒培训学校 张梦晗
8 无“歌”不“舞”,有曲成情——昆曲《牡丹亭》抒情方式探究 丁艺婉
9 探究王安忆乡村文学作品所折射出的文化反思 施萌萌
10 关于当前我国养老院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张世宇
11 关于五四爱心学校的调查  
12 关于芜湖市市民对当地医院医疗服务的意见调研 王舒南
13 秸秆起义  
14 三三六特色教育中心 汪盼盼
15 关于志愿服务产业化模式的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五四爱心学校为例 荆立娜
16 论《野草》的生存叙事 胡帮
17 论现当代文艺作品中的绝症叙事 张宏艺
18 柏拉图与古希腊诗教关系研究 虞如勋
19 建议建立秘书学实践教学平台 谢小雨
20 《古谣谚》的韵例及用韵特点研究 徐杨
21 “史”话人生——鲁迅与契诃夫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新历史主义解析 程儒珺
22 成语中的活用现象探究 姚卉
23 歙县方言重叠式AAB的语义和语用探究 胡夏莹
24 明末清初世情小说中断袖现象探究 籍祥
25 关于安徽省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邓鑫
26 龚自珍道德乌托邦思想研究 沈露露
27 悲剧宿命论与抗争意识的对立统一——《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悲剧美 汪佩莹
28 取消?调和?征服——论苏青、张爱玲、梅娘小说中的惘惘威胁 张桢
29 研究新浪微博在现今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监督作用 解超
30 圆桌圆梦家教中心 黄诗婷
31 < 左传>引诗与“兴”的关系 王梦梦
32 梦寻西湖,梦忆张岱——论张岱与西湖 雷霞
33 “长恨”的古典与今义——论王安忆《长恨歌》的批判意蕴 张欣然
34 缘结档案传承历史—关于普及档案知识的系列活动 刘英
35 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解读 张梅
36 白居易诗中的“药”与“味” 池新春
37 关于芜湖市民对高考改革看法的调查 倪亮亮
38 严歌苓小说人物的罪恶反省 罗曼
39 山水之赏与田园之乐——论中国古代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审美文化特征 张黎
40 周星驰电影的悲剧特质研究 毛忠堂
41 游走在现实与虚幻间——论当代文学作品中空间叙事的两种形态 陈静
42 说“方”道“圆”—论“方圆”语义的变迁与中国人的为人之道 慕阿慧
43 从民国服饰看女性思想演变 唐一如
44 情情无情两动人——从《红楼梦》诗词探究钗黛情感特质 吴杨
45 上古“雌雄”类词语的综合考察——以《淮南子》为主要考察对象 江斯羽
46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留学生称谓语偏误分析 章杰
47 隔之美 ——论中国园林的空间隔断艺术 冯瑞芳
48 白先勇同性恋小说书写中对受众审美诉求的关照 李晓英
49 “三言”中传统节令习俗描写及其意义 马思鸣
50 留学生使用动态助词“过”的偏误分析研究 杨晨
51 历史的二重唱——二十世纪后半叶中日历史小说比较研究 李冠达
52 伦理视域中的中西文学女同书写 常雅靓
53 莫言作品中的政治呈现--以小说《蛙》为例 陶本聪
54 电视剧《红楼梦》对史湘云性格的误读 宋安娜
55 宿松方言对普通话学习正迁移效应初探 朱莉
56 唐宋词中的双重性别研究 赵玉杭
57 “A+于O”的结构分析 吴健
58 自救与被救——论《生死疲劳》中女性人物的孤独人生 陶倩妮
59 私塾的古与今:“国学热”下“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出路 张婧琳
60 《西游记》八十一难叙事模式研究 甘国莹
61 金枣文化体验园 赵文娟
62 新媒体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阅读危机”的调查与思考 柯方萍
63 儒释道心物关系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孙松
64 从王孟山水田园诗看现代乡村文化的重建 朱晗
65 民俗工艺巧手坊 王新鑫
66 安师大爱心家教服务中心 张娜
67 论男性作家写作中女性形象描写的独特性——以苏童的《妻妾成群》为中心 张鹏飞
68 公共关系的自媒体发展前景 查锦茹
69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边缘人”的悲剧性 熊霄雪
70 从移民作家身份论白先勇小说人物的流浪意识 王巧
71 从赣语特征词看安徽太湖方言与江西赣语的亲疏关系 丁芃芃
72 “日晞”学业咨询工作室 左静卉
73 文津创意写作工作室 祝福
74 《说文解字》对《尔雅》在释义上的超越 余子文
75 互动语言学视角下多功能叹词“啊”研究 周志贤
76 “互联网+”背景下的汉服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究 张楠
77 从《说文》“示”部、“人”部字看传统伦理文化 何经杨
78 公文语体的特殊风格研究 李晓霞
79 分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张飞和李逵形象在写作手法上的相互规避 李文烨
80 《十二怒汉》改编版本的人物形象变化及分析 刘子怡
81 论《西游记》中“哭” 的艺术 胡晓敏
82 赏现代音乐与文学的璧合——以文学眼光审视音乐“诗人”李健的歌 陆屹国
83 生活中的“废话”艺术 ——招呼语研究 邱群
84 “何必呢”的功能与用法以及与“何必”的差异 刘鑫
85 如何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碎片化阅读 吴桐
86 玩转“PJ”——大学生专属兼职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可行性和效益性 黄靖贤
87 对外汉语教学中“N的V”结构的教学研究 卢晨晨
88 ”奉献家乡,爱在教育“——创办特色辅导班 蒋媛媛
89 虚拟旅游体验店 刘振东
90 诗说徽菜菜名的语言特点及功能 刘闫
91 农村中学生家长进城陪读现象的调查研究——以肥东县为例 窦思佳
92 地理语言学视角下“妈”、“娘”的地域分布特征研究 汪丽君
93 从人物的抽象性走向真实性 王静娴
94 从宝玉挨打研究《红楼梦》中的人际交往和传统家族的亲情关系 王梦
95 歙县方言的鼻音韵母弱化现象研究 吴菱辰
96 论电影《坠入》中的死亡美学 董晶晶
97 论小说人物语言传递扭曲背后的情节张力思维 胡晓羽
98 称谓语“先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 温馨雨
99 多音字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乔丹丹
100 诡谲意象的古今与中外: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与李贺诗歌 昂梦瑶
101 汉维商贸有限公司 古丽尼沙·卡斯木
102 论《型世言》中的局骗小说 仇瑶
103 当代流行构式的传播及运用研究 林蕾
104 本科生视角下的中学卓越语文教师课程设置及实施研究 马尔康
105 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山海经》为例 林青青
106 鲁迅小说及其英译本中的色彩词研究 孙美玲
107 试论刘禹锡的乐府诗歌与《竹枝词》创作 朱佳琪
108 安徽江淮官话的词汇比较研究 夏传文
109 “小候鸟”的旅行——关爱留守儿童暑期进城生活 曹梦梦
110 近现代武侠小说兵器命名方式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张荣荣
111 史与诗的深度融合——杜诗对《史记》的继承与发展 杨岭
112 民族互动中的文化持守——以南中地区爨文化为例 沈容宇
113 “疾病”在小说中的作用--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熊树星
11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比喻偏误分析 沈瑶
115 校园汉服文化创意与推广 凌丹峰
116 未来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研究——以安徽省属师范院校高校中文系高年级为例 高冬梅
117 对外汉语教学行为中的文化自信--以茶文化教学为例 钱艳姣
118 汉式婚礼策划 廉彩凤
119 木心小说的诗化特征 毛雪
120 《水浒传》中人物的戏剧表演化塑造手法 朱文韬
121 苍茫云海间——唐代边塞诗中“云”意象研究 张公达
122 “大数据”时代秘书工作的新变化 章燕
123 “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美的欣赏 马文静
124 中学语文民间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为例 梁灵慧
125 语音发展的关联性——上古汉语中的小舌颤音与维语小舌颤音 荣雨洁
126 论新时期高校秘书工作中人本思想的培养 董云
127 何以长恨——论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 常悦
128 网络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模式和原则 时传鑫
129 比血更红的是黑暗——论海子后期诗歌中太阳意象的特异性 金铭心
130 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探索 李云
131 《红楼梦》中“间色法”在人物塑造上的文艺思考 何剑
132 浅谈戏剧中“第三者”形象及其存在意义--以《琵琶记》中牛小姐为例 康孟梅
133 从教育公平视角探讨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基于芜湖地区高考改革的调研成果 周璇
134 利玛窦的文化适应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启示 王诚诚
135 伴侣对现代女性作家创作的影响 ——以林徽因、杨绛、张爱玲、萧红为例 孙雨露
136 基于海外汉语热形势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素质培养探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董芸怡
137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詹盼盼
138 论《繁花》对海派文学的继承 鲍琦
139 从“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分析杜诗与黄诗的区别 温婧初
140 解忧寄存铺 张艳阳
141 “好色”是女人的天性——浅谈张爱玲对色彩的“偏执” 卢佩珊
142 王昌龄送别诗独特情境与结尾模式探究 张昕怡
143 “鸠兹古韵”文创产业项目 吴欣
144 从《桃花扇》谈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陈菊
145 从“知道”的涵义演变看母语概念文化意味的淡化 杨灵婷
146 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的应用 高晓宇
147 论古代屠夫在文学作品中的职业演变 汪婷
148 草灰蛇线与逆向溯源——阿加莎与东野圭吾侦探小说叙事比较 张茁
149 “易淘”旧物交易市场 姚佳慧
150 从人物形象塑造分析横光利一与刘呐鸥作品异同 胡悦
151 《香水》中气味的隐喻解构 魏梦娅
152 浅究张爱玲小说中的植物意象 王倩
153 从IP热看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张征
154 从宫体到花间——论李白女性诗歌的过渡作用 徐琪
155 涵轩书吧 王娟
156 文学作品中宋代的酒肆文化 盛咪
157 远方有佳人,念尔在黄昏——论唐诗中的远方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王洁
158 早起鸟——高校考研资源共享平台 汪珂
159 一诗一画,相得益彰——《唐诗画谱》诗画相融的艺术特色 许晨冉
160 现当代同性恋小说研究 张译文
161 基于教学的人教版语文初一上册课文的语言艺术研究 董欣
162 关于芜湖“沐阳”校园行文化传媒行动 许瑞英
163 “陶心”校园自助式诚信无人书店 徐畅
164 《诗经》中色彩词的研究 李思懿
165 中晚唐诗歌中的霜意象研究 余婷婷
166 从“群”字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杨路平
167 器与情——唐诗宋词中的乐器及其文学描写 刘章怡
168 论唐传古谱《王昭君》与同名声诗的诗乐转换 刘宇
169 儒释道三教融合与盛唐诗坛 曹晓言
170 民间传说在作家文学中的重建——以《白鹿原》为例 仇思逸
171 社会记忆与国族认同——以白先勇《台北人》为考察中心 汪睿
172 辽西满语中意外形态标记研究 朱浩天
173 《红楼梦》植物意象及其艺术功能探究 杨茜渝
174 碰撞与融合: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梁实秋《雅舍小品》的创作 平韵冉
175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论白居易诗歌中的“小风景” 郭精金
176 论“第六代”电影的城市景观 甘钰菡
177 从法律秘书角度看秘书专业学习 崔宝元
178 继承与新变:传统文化视阈下现代文学中“恶婆婆”形象研究 陆欣
179 谈《金蔷薇》的读者意识 胡朝惠
180 启蒙意识下的后花园—以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为例 刘静秋
181 《论段子艺术的完整性和有机性》 卞若南
182 论张爱玲书信与其自传体小说的关联性 杨安然
183 论《战国策》游说风格多元性及其成因 张嘉鑫
184 民间故事中的地域文化——以崂山民间故事为例 贺海静
185 徽州地名文化的语言学考察 龙雨辰
186 浅谈公文写作中的修辞 顾迪迪
187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教学方法研究 张玉杰
188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类型与方法探究 吴佳文
189 小说《后宫·如懿传》的“复调”思维研究 刘钰
190 王熙凤的人际交往技巧对当代秘书工作的启示 朱慧琴
191 论政务新媒体平台兴起与秘书人员的媒介素养 李佳静
192 明代公文禁繁文收效甚微的研究和分析 吴怡婷
193 路遥小说中超常词语重叠研究——以《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为例 刘丽薇
194 汪辉祖佐幕观对秘书职业素质培养的启示 汪梦婷
195 曹文轩儿童文学中儿童文学形象及其心理探究 夏兴才
196 李泽厚巫史传统分析 凌韵梅
197 中外小说命名差异研究 郑璐颖
198 外国留学生使用方位词的偏误分析 樊冬妮
199 《红楼梦》“性别错位”现象研究 程文菲
200 从《省委书记》谈秘书辅助工作的有效性 王韵
201 接受视野下影视红楼的人物形象误读 —以影视剧中黛玉形象因素的取舍为例 蒋晓婷
202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宣州吴语宣城水阳方言研究 阮归华
203 尚礼文化创意精品店 阚薇薇
204 新食尚餐饮店 张谷丰
205 汉代王室诗歌创作研究 钱卉
206 江上的吟哦——盛唐江行诗的审美视角与情感意蕴 王岩
207 论宗白华流云小诗中“星天月夜”的宇宙生命观 谢敏
208 从何其芳看五四作家去往延安后创作风格的转变 李群
209 百年中国电影“戏中戏”研究 汪程娟
210 中国老年题材电影现状暨发展策略研究 曾伟
211 超现实主义与当代诗歌写作——以洛夫、多多、张枣为例 谈炯程
212 汉语宗教类四字成语的语言和文化分析 薛欢
213 庄子哲学中的荒诞意识及对高启的影响 汪灿
214 从《山居赋》透视谢灵运的隐逸思想 张玉文
215 《华严经》与唐诗境界 卢玥
216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从儒释交涉的角度试论贾岛前后期诗歌风格变化 朱方雨
217 曲为心声——从元曲成一代之文学看现代城市民谣的文学空间 马永明
218 试析中的伏笔艺术——“草蛇灰线”法 许健伟
219 论袁枚性灵说的诗学意义 李婷婷
220 “晴有林风”说与“晴为黛影”说同异辨析——兼论黛玉、晴雯形象的接受视角 彭翼然
221 热烈的忧与爱——朱湘诗歌中的中西意象的创化 黄妙燃
222 一边写诗,一边悲伤:由基督教文化母题看“艾青式的忧郁” 杨红
223 论老舍笔下北平都市空间的文化内涵 郑香华
224 形式转换和意涵迁移:《白鹿原》及其改编戏剧影视作品的比较研究 张顺林
225 白先勇作品在大陆地区的接受历程 李沁锾
226 回归与流浪——余光中和张枣诗中古典意蕴的比较研究 谢明炀
227 童话的反叛——从《反叛的童谣》谈起,论成年人童话创作中反叛倾向的显露及进步意识的显现 彭宇超
228 “木匠的功夫”:赖声川话剧的语言与舞台 (兼创作剧本《匠心》) 胡镇
229 "乌合之众“视角下的《狩猎》研究 金俊
230 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戏剧中超自然因素的比较分析 林兰馨
231 《君非青铜镜,何事空照面——论川端康成笔下的“镜像”意象》 吕序达
232 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书信情结”与“独白意识”——以《挪威的森林》与《海边的卡夫卡》为中心 刘寅乔
233 历史伤痕下的失忆人-居伊·罗朗与王二形象比较 许茗
234 《左传》《史记》中单音词与复音词共存现象比较研究 江晨阳
235 《群经音辨》变调异读词研究 刘璐
236 春“风”“化”雨——关于“风化”一词语义演变研究 盛军
237 浅论标点符号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修辞艺术--以曹禺作品为例 高兰
238 “不V不V,又|还 S ”构式的构成特性与表达策略 王笑
239 从词汇比较论桂南平话和广西粤语的关系 欧金华
240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与应用——以“之”为例 徐朝越
241 汉语“又A又B”格式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曾丹扬
242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文化词汇意义比较研究 刘悦雯
243 书童是秘书吗?——论明清时期书童的秘书职能 宁文静
244 新时代环境下如何通过新媒体运营塑造高校形象 ——以安师大新媒体运营为例 岳晓婧
245 高校秘书学课程设置对其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的探究——以安徽省部分高校秘书学专业为例 蒋雨萌
246 互联网+环境下秘书职业素养新变化 冯芷薇
247 自媒体发展对秘书职业能力的要求 熊鑫钰
248 移动办公软件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以“钉钉”APP为例 周倩